2004年社会调研之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作者:民革萍乡市委会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萍乡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中央对200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按照中央制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科技人才培育特别是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走访了市、县(区)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分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了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及队伍建设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队伍的现状作一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我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现状
多年来,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市的农技推广工作却举步维艰,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农技推广机构处于被撤并的境地,农技人员面临着“人走、线断、网破”的局面,换句话说,原有的“五站”已不复存在。
据近年的统计数字,全市县乡两级显示有农技推广机构152个,县级39个,乡镇级113个。但据调查了解,这些机构大多是有名无实。如某县,挂名的县级推广机构有14个,但实际上仅有9个。
在113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中,有28个综合站(中心)、2个独立的农技站、1个农机站尚能勉强开展一定的农技推广工作,其余82个站基本上已名存实亡,农技推广机构瘫痪比例高达73%。
据2000年统计,全市农技五站(农技站,畜牧畜医站,水产站,农机站,农经站)人员编制为1358人,实际在编1238人,而专职从事技术服务的只有392人,有68.3%的编制被非农技人员占用。2004年实际在编人员减至1079人(县级334人,乡镇级745人),编制数减少21%。其中,在编不在岗的人员930人,占86.2%。而在岗的149人又难以履行农技推广职责,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乡镇的农业税征收、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上。在这149人中,只有少数是从正规的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数人是“半路出家”,难以担当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重任。
在经费方面,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中,由财政全额拨款的27个,156人,差额拨款的16个,162人。但是县级机构由财政拨款的大多款项不能足额到位,乡镇一级的更是拨款少之又少。因经费无保障,在岗的农技人员为了生存,不得不去通过自我创收来弥补人头经费和工作经费的不足,从而也承担了创收和农技推广的双重压力。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我市的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着“地位不高、体制不顺、队伍不稳、经费不足、功能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和农村的稳步发展,也给全市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许多的不良影响。
二、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带来的不良影响
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的不健全,其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缺乏技术保障、结构调整缺乏必要引导、疫病灾害缺乏防范能力,继而导致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是因缺乏技术保障,农民实现持续增收显得更加艰难。我市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政策性收入等。我市人多耕地少,农民人均耕地不到0.5亩,象粮食补贴、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性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不大。外出务工又易受大环境的影响,难以成为稳定的增收因素,一旦遇到2003年“非典”那样的情形,还会成为减收因素。今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37元,比2003年增长20%,实现了历史性的大突破。但是,从增幅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是来自涨价因素。涨价增收空间是有限的且很不可靠,农民的持续增收还得靠家庭生产经营来实现。而我市农业科技的普及入户率与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普及问题已成为我市农民家庭生产经营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是因缺乏必要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显得更加盲从。农技人员待遇低甚至无待遇,且多年得不到改变,无心给予农民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引导,不少农技人员被迫改行转做他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不少乡镇只得以行政手段去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信息的滞后,加上技术服务脱节,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给农民甚至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是因缺乏防范能力,农业生产安全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动植物防疫领域,由于农技人员的严重不足,病虫害防范措施难以在基层实施,一些重大疫情不能及时发现扑灭,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农业生产安全形势严峻,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加快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将农技推广网络和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从上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农技推广网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农技推广工作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而应引起社会各届的重视和关注。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将农技推广工作和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惠农基础工作来抓,举全社会之力来支持、帮助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业务,以便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技推广体制
鉴于我市农技推广体制不顺的状况,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技推广理念,从萍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目前,是否可以县(区)为单位,设立区域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定性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作为派出机构直接隶属县(区)农业局管理,所需人头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根据辖区内的农村人口数量和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设定农技推广岗位,所有农技人员全部通过公开考试、竞争上岗等方式,施行定期合同聘任制,同时建立严格的上岗考试录用、业绩考评考核等制度,对不能胜任者按照一定程序解除聘任合同,对空出的岗位,由市、县(区)农业部门汇同人事部门组织向社会公开招考,从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择扰录用,以确保农技推广队伍的相对稳定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3、优化机制,人性管理,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立激励机制,施行人本管理。对录用上岗的农技人员,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予以保障,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其待遇和社会地位,解除其后顾之忧。建立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破格晋升并聘任专业技术职称。建立农技人员定期培训进修制度,每年给予一定时间的脱产学习培训进修机会,以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